记者 万晓东
随着近期房地产相关政策出台,二手房交易市场咨询量、到访量、签约量回暖。二手房交易不同于其他商品交易,其流程长、手续繁杂,涉及法律法规较多,消费者对二手房交易流程是否了解?对交易中的风险点认识程度如何?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近期,中国消费者报社开展了二手房交易消费问题网络问卷调查。
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20份,调查显示,超七成消费者不清楚二手房常见交易风险和流程;54.98%的消费者认同做好合同签署环节可有效规避风险;89.86%的消费者认为有专业人士、专业场地签约可规避风险。
超七成受访者不清楚交易流程
二手房交易流程包括选房看房、房屋核验、签署合同、网签备案、房屋估值、贷款面签、首付款资金存管、缴税、领取产权证、首付款存管转付、抵押登记、银行放贷、产权过户、物业交割等环节。本次调查中,仅有25.62%的受访者对此完全清楚,27.22%的受访者基本清楚,31.49%的受访者部分了解,15.66%的受访者对此完全不了解。不清楚交易流程会产生较大交易风险。
二手房交易存在交易周期长、环节众多、信息不对称等特点。本次调查在互联网舆情分析的背景下,对涉及二手房交易的焦点投诉、热点新闻等舆情信息进行了抓取分析和梳理归纳,总结出6类常见的二手房交易风险,包括:不了解政策资质问题,导致无购房资格、贷款未批、房屋无法出售等;不了解房屋权属问题,导致房屋被查封、抵押,处置权不清晰等;不了解资金安全问题,导致定金、房款被非法挪用;不了解税费缴纳问题,导致税费计算有误、购房成本增加、合同履约困难;不了解合同签署问题,导致合同条款、违约责任不明确发生纠纷;不了解物业交割问题,导致物业费、水电费欠缴等。调查显示,仅30.43%的受访者对上述风险全部清楚,近七成受访者对上述风险不完全清楚。
消费者对哪些交易风险了解不够清楚?调查显示,68.78%的受访者不清楚合同签署相关风险,64.02%的受访者不清楚资金安全相关风险,另外,不清楚房屋权属和政策资质相关风险的占比分别为50.36%和41.2%。
对于风险获知的渠道,近五成受访者表示从中介经纪人处获知,31.39%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了解。中介经纪人凭借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及最新政策动态,可为消费者规避掉可能发生的二手房交易风险,提供有效的建议。
超三成消费者曾遭遇二手房交易纠纷
调查显示,30.96%的受访者遇到过二手房交易消费纠纷。消费者最常遇到的交易纠纷类型是“房屋权属问题”,占比44.83%;紧随其后的是“税费缴纳问题”和“资金安全问题”,占比分别为42.53%、39.08%。
一旦发生二手房交易纠纷,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。调查显示,36.21%的受访者表示会“浪费时间和精力”,21.26%的受访者表示“房子没能交易成功”,20.11%的受访者表示“造成资金损失”,13.22%的受访者表示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”,仅9.2%的受访者认为发生交易纠纷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。
如何规避二手房交易风险发生?调查显示,54.98%的受访者认为合同签署环节很关键,把握好签约可有效规避风险。21.35%的受访者看重选房看房环节,分别有9.25%的受访者认为应做好贷款及过户环节,5.16%的受访者认为应做好物业交割环节。
长期以来,二手房签约流程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,消费者难以全面了解其中的风险并进行规避。行业内亟须安全合规的标准化服务来保证房产交易的安全性。调查显示,针对“如果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,有专业场地、专业人士协助签约,你会选择吗”这一问题,明确表示愿意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9.86%。
调查还显示,超六成受访者认为二手房交易占用时间多,期盼优化交易流程。二手房交易过程手续多、流程久、占用时间多被广大消费者诟病,占比64.95%;另有48.75%的受访者认为交易过程流程繁杂,交易安全难以保障;40.57%的受访者认为各环节往返奔波多,体验不佳。
消费提示
房屋交易需详细了解房产风险
为推动二手房市场健康、可持续发展,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除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、完善法律法规、企业加强自律外,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提醒广大二手房消费者:二手房买卖双方可以自行前往交易大厅办理过户手续,也可选择中介机构。在选择中介机构时,务必查看营业执照、备案证书是否齐全,并确保其在房管局官网有备案记录;在合同签约环节,建议将贷款、过户、物业交割等风险明确约定;签约前确认房屋权属关系,要求卖方提供房屋产权资料等,避免听信口头说明和承诺;提前将所须缴纳的税费金额计入购房成本,切勿通过任何非法途径缴税;签约前买方须确认本人是否具备购房资质;重视购房款支付风险,选择资金存管或托管,或者在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同时支付房款;注意物业交割和房屋交付风险,如果交易房屋存在租约,应当在合同中明确处置方式;保留合同、税费票据等交易证据,如遇纠纷理性维护自身权益。 (万晓东)
1、本网所载的文/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我们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站内凡注明"来源:中国江西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,版权均属"中国江西网"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。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:"中国江西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,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。
4、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如需转载使用,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。
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
| 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赣B2--20100072 备案号:赣ICP备05005386号-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[2018]3167-034 新出网证(赣)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| |||